袁世凯
袁世凯(1859年9月16日—1916年6月6日),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、军事人物,北洋军阀领袖。字慰亭(又作慰廷),号容庵、洗心亭主人,汉族,河南省项城市人,故人称“袁项城”。 袁世凯早年发迹于朝鲜半岛,归国后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军。清末新政期间积极推动近代化改革。辛亥革命期间逼清帝爱新觉罗·溥仪退位,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。1913年镇压二次革命,同年当选为首任中华民国大总统,1914年颁布《中华民国约法》,1915年12月宣布自称皇帝,改国号为中华帝国,建元洪宪,史称“洪宪帝制”,原定于1916年1月1日举行登基大典,此举遭到各方反对,引发护国运动,3月22日袁世凯不得不在做了83天皇帝之后宣布撤销帝制。1916年6月6日因尿毒症不治而亡,归葬于河南省安阳市。 袁世凯的荣辱功过各有评说,有人说他是“独夫民贼”、“窃国大盗”,也有人认为他对中国的近代化做出贡献,是“改革派人物中的第一人”。总之,袁世凯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。
胡林翼
胡林翼(1812年7月14日-1861年9月30日),字贶生,号润芝,亦作润之或詠芝。湖南省益阳县泉交河(今属益阳市赫山区泉交河镇)人,中国清朝后期军政重臣,湘军重要首领。 道光十六年(1836年),胡林翼中进士,授翰林编修,先后充会试同考官、江南乡试副考官。历任安顺、镇远、黎平知府及贵东道,期间参与镇压苗民和李沅发起义。咸丰四年(1854年),以道员衔率黔勇到湖北、湖南对抗太平军。咸丰五年(1855年),太平军克武昌,他又与湘军罗泽南部发起反攻,至翌年收复武昌,被正授为湖北巡抚。抚鄂期间,注意整饬吏治,引荐人才,协调各方关系,结好湖广总督官文,支持曾国藩,尽力为其筹划军饷,并推荐左宗棠、李鸿章、阎敬铭等。后在鄂东、赣、皖作战。咸丰十年(1860年),陷太湖、潜山,助曾国荃围攻安庆。隔年(1861年),太平军迫近武昌,胡林翼率部返救。同年在武昌病逝。清廷追赠其为总督,赐谥号“文忠”。 胡林翼在湖北七年,与曾国藩指挥清军与太平军死战。因其为清廷平定太平天国取得较大的功勋,故得与曾国藩、左宗棠、彭玉麟等人并称为“中兴名臣”,又与曾国藩并称“曾胡”。有《胡文忠公遗集》行世。今人编有《胡林翼集》。
冯子材
冯子材(1818年-1903年),字南干,号萃亭,广东钦州(今属广西钦州)人,晚清时期抗法将领、民族英雄。 冯子材于咸丰元年(1851年),投入清军,随向荣、张国梁镇压太平军,累迁至总兵。同治元年(1862年),升广西提督。光绪元年(1875年),调贵州提督。光绪七年(1881年)一月,回任广西。次年退职。光绪十一年(1885年),法军占领镇南关后,被两广总督张之洞起用为广西关外军务帮办,率部在镇南关前修筑长墙,重新部署战备。二月,在关隘前击败法军主力,并乘胜追击,收复谅山。旋因清政府下令停战,被迫撤回境内,受命会办广西军务。光绪十二年(1886年),授云南提督,以病未赴任。中日甲午战争期间,奉命率军驻守镇江,战后仍回广西。光绪二十七年(1901年),调任贵州提督。次年,因病去职。 冯子材依靠高超的指挥艺术和广大爱国将士、民众的支持,取得了镇南关谅山大捷。粉碎了法军阴谋,导致了法国茹费理内阁倒台。在近代中外历史上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。
聂士成
聂士成(约1840/1841年-1900年),字功亭,安徽合肥北乡(今长丰县岗集镇)人,晚清名将。 聂士成幼年丧父,家境贫寒,与母亲相依为命。后投身袁甲三部。同治元年(1862年)以后,改隶淮军,先后随刘铭传在江、浙、闽、皖镇压太平军和捻军,自副将、总兵升至提督。中法战争期间,曾奉命率一干余名淮军增防台湾。光绪十七年(1891年),调统天津芦台的淮、练诸军,曾派兵镇压朝阳金丹道起义。次年授太原镇总兵,仍留芦台治军。光绪十九年(1893年)至光绪二十年(1894年),巡防东三省,所过山川要塞形胜,均以西法绘图立说,撰成《东游记程》一书。旋即奉命随提督叶志超赴朝鲜,镇压朝鲜东学党起义,又协防朝鲜牙山。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,在牙山战役中阻挡日军进犯,因寡不敌众,突围北撤至平壤。之后奉命扼守辽东大高岭,与日军血战十余昼夜,并先后夺回连山关、分水岭等处阵地,以功晋升直隶提督。马关议和后,还驻芦台,所部后隶荣禄,称“武卫前军”。光绪二十六年(1900年),奉命率军守卫天津,在天津保卫战中奋力抗击八国联军,负伤多处,仍持刀督战,后在八里台中炮阵亡。清廷追赠太子少保,谥号“忠节”。 聂士成先后参与剿捻、中法战争、甲午战争、庚子之变,战功卓著。著有《东游记程》《东征日记》等。
董福祥
董福祥(1840年1月8日-1908年2月9日),字星五,甘肃固原(今属宁夏)人。清末将领。 同治初年(1862年),西北回民大起义期间,董福祥起兵安化,号称十余万,势力扩展至陕、甘十余县,后投降左宗棠,所部编为董字三营,称甘军。光绪二年(1876年),入新疆,参与平定阿古柏之乱。光绪十六年(1890年),任喀什噶尔提督。 [20]清光绪二十年(1894年),中日甲午战争爆发,董福祥奉命东调并驻防京畿。清光绪二十二年(1896年),清政府将原喀什噶尔提督董福祥调任甘肃提督,命之统领甘军。次年,董福祥得到荣禄的赏识,逐渐进入北洋系统。清光绪二十四年(1898年),驻扎蓟州,兼顾通州,任武卫后军统领。光绪二十六年(1900年),义和团运动迅速发展,清廷采取“招抚”策略,董福祥部武卫军与义和团站在一起,抗击八国联军的侵略,参与围攻东交民巷使馆。京城失陷后,护驾撤往西安。后董福祥被联军指控为“首凶”而革职。光绪末年(1908年),病故于宁夏金积堡宫保府。 董福祥在反击沙俄入侵的同时,也为发展新疆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。光绪帝评价其:“他日闻鼙鼓思将帅,舍尔其谁属哉!”